【手機中國】近期,關于跨界造手機的新聞不絕于耳,有的不愿黯然退場而垂死掙扎,有的則是背靠自身優勢高調進場。雖然由于整個經濟環境的原因,近幾年的手機市場表現得比較低迷,但也因此使得各個手機廠商不斷地進行“內卷”,防止自身掉隊。
至于那些跨界的代表,也想趁機“插上一腳”,有的是想豐富業務結構,分散盈利風險,有的則是自身業務需要,不愿受制于人。但無論出發點如何,最終的結果大致也只有兩種——成功則順利分一杯羹,失敗則只能黯然離場。
跨界風頭由來已久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由于電動汽車的技術逐漸成熟以及政府的補貼支持,跨界造汽車可以說是近些年的一個“潮流風尚”。手機界的小米、華為,互聯網企業中的百度、滴滴,以及當初的房地產大鱷——恒大,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參與這項熱門的跨界“工程”。
實際上,相對于如今跨界造車的熱潮來說,跨界造手機更像是一個古早的產物。功能機時代就有各類品牌跨界開展手機業務,比如靠電視起家的康佳,電腦出身的聯想以及做空調的奧克斯等,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在20多年前的電視購物廣告中見到過這些品牌的手機。時至今日,這些古早的跨界品牌,有些依舊還在手機行業中“摸爬滾打”。
康佳手機——康佳R9時尚版
進入智能機時代,跨界而來的廠商就更多了,樂視手機、錘子手機,以及近日被傳解散手機團隊的的格力電器和剛剛推出首款手機的百度。因此可以說手機這個行業幾乎就沒缺過跨界者。雖然大部分都已折戟沉沙,但這也豐富了手機行業的發展與創新,就像樂視手機最先使用了Type-C接口,錘子手機獨特的UI設計等,一直都被用戶們夸贊與懷念。
樂視手機——樂視Pro3
就像如今的造車風潮一樣,跨界造手機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第一種就是最直接粗暴的方式——100%自研自產,這也基本是大多數跨界廠商的首選之一,就像當初從MP3市場轉戰手機的魅族一樣,畢竟只有如此,設計生產的掌控權才足夠大,可施展的空間也足夠多,因此當年的魅族十分具有特色,吸引了一眾“煤油”的支持與跟隨。
魅族手機——魅族MX2
第二種方式則是與手機廠商進行合作生產,也可以稱之為定制版手機。在這類方式中,筆者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那一批360特供機。彼時的周鴻祎表示,所謂的特供機是一個概念,意思是“360自己不做手機,也不往別的手機上貼自己的牌子”,因此360特供機多種多樣,諾基亞、華為、TCL、海爾、夏新等眾多手機廠商都是其合作的對象。但也正因如此,品牌與機型的多樣化導致360特供機的口碑褒貶不一,最終只落個草草收場的結果。
360特供機——華為閃耀
最后一種則是在小品牌中較為常見的方式——貼牌。一般來說,以高通、聯發科為代表的芯片大廠,他們有通用的設計規范平臺。因此那些沒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小廠商就可以購買一個芯片方案,如高通的QRD方案,再購買一套公模,兩者結合,貼上屬于自己的logo,一臺貼牌手機就此誕生。
追逐利益還是另有所圖
自從商業行為出現以來,“逐利”都是商人行為的最終目的。因此手機廠商生產手機自然是為了盈利,那這些跨界的企業不在自己的“大本營”里好好待著,為啥非要把“手”伸到手機這個小小機器上面呢?在筆者看來,各類企業跨界來制造手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以2015年為分界線,兩個階段的目的各不相同。
第一個階段的時間跨度比較大,從功能機到智能手機這將近20年期間內,大部分廠商跨界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看到手機市場的蓬勃發展,而想從中分得一杯羹。功能機時代的康佳、天語、金立等這些品牌都是因此而開展的手機業務。步入智能手機時代后,早期以合約機方式占據國產手機大量市場份額的“中華酷聯”亦是如此,如今跨界造車的小米,當年成立的目的也不外如是。
第二個階段在萬物互聯的大背景下,廠商們跨界的目的就不再像之前那么單純了。他們以自身的產品為基礎,希望通過自研手機而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產品生態圈。
在筆者的印象中,樂視似乎是把生態這一概念傳播、做大的第一家非手機廠商出身的企業。樂視生態基本是對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垂直整合。也正如此,使得樂視網成為當時國內唯一一家實現盈利的視頻網站。根據財報顯示,2014年第三季度樂視網營業總收入較2013年同期增長122.42%,增速遙遙領先于其他視頻網站。于是樂視在2014年將手機立項,最終于2015年4月14日正式發布第一代樂視手機。
近期傳出要解散手機團隊的格力電器也是在2015年發布了旗下第一款手機。相對于樂視想要打造出軟件上的樂視生態來說,格力想做的則是一個屬于自己的智能家居中心,以主業的空調為基礎,通過研發其他智能家居產品來為將來的智能家居時代做準備,而手機作為一個掌上終端,可以用來操控整個智能家居設備。所以格力不想將自己的產品控制在別人的產品中,就只剩下自己生產手機這唯一出路。
與智能家居這種情況類似的還有如今風潮正盛的智能汽車。關于進軍手機產業,吉利集團的董事長李書福曾經說過:“手機更好地發展就能帶來車機更好地發展,車機更好地發展就能夠推進智能座艙水平的不斷提升,從而能夠幫助智能電動汽車競爭力不斷地提高。”
正因如此,吉利選擇直接收購魅族,并將魅族引以為傲的Flyme移植到了車上,做出了車機版的Flyme,甚至還提出了手機就是智能汽車“第六域”的構想。另一家造車新勢力則是更加直接,在去年8月就直接成立了蔚來移動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正式進軍智能手機市場,而首款蔚來手機預計將于今年三季度發布并開始交付。
跨界并非易事,手機很難做好
不論是空調“OG”的格力,還是造車新勢力的蔚來,想要在手機行業站穩腳步,并做出市場反饋不錯的產品,并不容易。誠然,這些跨界而來各路“巨頭”在其本命產業中都是翹楚,但進入到手機產業后,一切都需要從頭開始。
如今各個行業的產業鏈都已經十分成熟,想要單純做出一臺手機來并不難,難的是造出好用的手機、得到市場認可的手機。制造手機不是堆積木,不是將各種頂尖的零件安裝到一起就可以的,零件之間的相互適配以及軟件層面的調校都是十分重要的。
以格力來說,它對于手機的要求就只有一點,那就是要耐用。作為智能家居系統的操控終端,格力手機不需要有旗艦的配置,優秀的影像技術,只要穩定不卡頓,耐摔耐用即可。這樣的需求聽起來十分容易。但格力造出的手機顏值不高,配置一般卻價格偏高,也沒有任何宣傳活動,因此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
對于手機這種日常使用強度高的物品來說,怎么說服用戶放棄自身使用已久的品牌,轉投這個以智能家居操作終端為定位的產品,這點是很難的。雖然格力已經對此前關于手機團隊將要解散的傳言進行辟謠,但若沒有改變,格力手機或將真的會“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至于蔚來汽車,資金或許是其面對的最大問題。手機是一個十分占資的行業,生產十萬臺在手機行業中并不算多,但如果按照一臺手機1000元的成本來算,那就需要將1億的資金轉換為產品庫存。而小米這個國產手機界中的翹楚也才剛剛解決了庫存問題。其次,蔚來汽車雖然在造車新勢力中處于前端地位,2022年總營收突破492.7億元,新車年交付量首次超過10萬臺,達到12.25萬臺,但其凈虧損為144.37億元。因此,資金將會是蔚來開展手機業務最大的掣肘。
此外,消費者十分在乎手機的實際體驗,而智能手機市場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發展,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但這對于剛入場的“新手”來說,是一個很難攻克的點。其次,車企參與手機業務,目的是為了打造更加全面、智能的生態體驗,但如何讓用戶接受你的手機產品,也是一個需要攻克的難點,畢竟其他手機安裝一個App,也能夠實現對于車輛的基礎控制,因此用戶是否會因為蔚來汽車,而對蔚來手機買單,這還是個未知數。
總的來說,智能手機行業雖然整體低迷,但也正因如此,行業內部競爭激烈,廠商都在自家的產品力上下功夫,不斷“內卷”。而這對于剛出“新手村”的“萌新”來說,面對的將是“地獄級副本”,如今這些跨界而來的大廠們,就像此前宣布進軍造車領域的小米一般,有些許姍姍來遲的意味。
責任編輯: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