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一根玉米到底賣6元還是7毛?近期關于電商平臺的玉米價格再次成為輿情熱議的話題,而梳理整個輿情的前因后果,不過是主播之間因競爭壓力導致一場情緒宣泄。在最近的一場直播中,引發玉米貴賤話題的主播辛巴,針對最近一系列相關的舉動,向公眾鞠躬道歉,并表示,自己壓力也很大,每天都生活在仇恨之中,也導致自己無法成長。
拋開主播個體的成長環境和認知不說,回看整個直播電商行業的發展,隨著一些平臺流量的見頂和優勢資源越來越向頭部集中的趨勢,主播之間爭搶流量和資源而上演的相互詆毀等戲碼,時有發生。只不過,直播助農的新業態中,因為涉及民眾寄予了最樸素情感的農民這一群體,才成為了社會話題。
也正是這一社會參與度較廣的社會話題,讓我們看見了直播行業需要提升的地方,以及升級優化的緊迫感。在玉米貴賤事件中,我們看見了一種可能,如果源于主播不平衡心態而產生相互詆毀的事情發生,那么最終的結果必將是,直播平臺通過產業鏈直接受損傳導給了末端的農民,不明真相且容易跟隨情緒而走的一些消費者,因為主播的引導性言論,不認可平臺在農產品上的附加價值,因此放棄了購買和消費,這也將導致農產品的滯銷。
一場助農活動,因一時的仇恨和不滿,導致演化成了“傷農”的事件。這不是任何人都愿意看到的結果。因為誰都明白,只有把市場做大,打造奇知名度,才會有更多的消費人群、產業人群甚至主播,和資金資源流入到農業領域,才會有更多的人種地,更多的人愿意提升種地的技能、提升農產品的綠色環保、營養健康等領域的投入,整個市場才能良性循環起來。
這恰恰是直播助農能夠發揮“富農效應”的價值所在。這樣的價值,不應該毀于主播或者同行相互不滿的情緒之中。
此前,風起云涌的互聯網行業,就曾出現了不少惡意競爭、相互抹黑的現象,但最終人們發現,商業的不正當競爭并未帶來整體市場的改善,反而讓社會對一個新興的行業產生了不好的認知,甚至是警惕。而那些抹黑者,很少有人能走上更高的平臺,最終不過是作繭自縛罷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為此,去年4月,國家網信辦聯合公安部等多個部門發布了《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其中明確規定直播人員不得詆毀他人;浙江等地方也專門出規定,進一步明確提出直播帶貨中禁止詆毀同行。今年7月份,浙江市場監管局在加強網絡直播營銷行為規范監管行動中,就曾向社會公布了兩期直播行業商業詆毀案件,最終詆毀者因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的行為,被罰款500000元。
地方出臺規定的背后,無疑是希望讓電商直播這個行業走得更穩、更好、更遠。尤其是在直播助農領域,合理的競爭可以存在,但全社會希望的是,更多的主播一起參與到助農的行列之中,讓更多的農民收益,讓更多的農產品提高它的附加值,進一步整合農業資源,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富裕,跑出鄉村振興的加速度。
責任編輯:Rex_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