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創造了120個微博熱搜的熱播劇《狂飆》,雖已迎來大結局,但熱度未減。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由紀涵邦領銜演播同名有聲劇沖上新品榜第一,播放量已突破九百萬。紀涵邦認為,《狂飆》有聲劇走紅,說明在娛樂個性化時代,越來越多的大眾正在被“聲音”吸引,演播的首要任務是用聲音喚醒聽眾的代入感。
雖然“有聲劇”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但其實用聲音表演戲劇的形式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出現,1924年,英國廣播公司播出的《危險》是世界上第一部由電臺錄制的聲音戲劇,當時,這種戲劇形式被稱為“廣播劇”。在中國,20世紀30年代,一批戲劇家為宣傳抗日寫過廣播劇,成為中國廣播劇的先驅。
廣播劇全靠對白推進劇情,相當于無畫面的電視劇,因此當電視普及后,廣播劇的受眾開始變窄。當下流行的有聲劇其實是從有聲書演變而來,將單人口播為主的有聲書升級為旁白+多人播,降低單人口播帶來的視聽疲勞,增加場景感和想象空間,進而吸引聽眾持續關注。
以《狂飆》為例,在警察崗位上堅持不懈追求正義的安欣,和由賣魚小販躍居成獨霸一方的黑惡勢力高啟強,兩者于二十多年間的不同命運走向與巨大事態變化,兩者基于不同立場的爭鋒相對,在電視劇中,可通過場景布置以及演員的精彩表演完美展現。在同名有聲劇中,旁白的氣氛烘托加上配音演員的情感聲繹,則能給聽眾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聽眾如是評論:“放松時閉著眼睛聽,更有自己一個人沉浸故事里的感受。”“只聽聲音,把畫面留給想象,跟電視劇不一樣的感受,很贊。”
從事有聲讀物演播二十多年,擁有豐富的演播經驗的紀涵邦認為,相比于電視劇在觀眾眼睛里演繹,有聲劇其實是在聽眾的腦袋里演繹,演播最重要的工作是基于原著,通過聲音去激發聽眾的想象力。同樣的臺詞,不同的聲調、不同的情感,在不同聽眾的腦海中會產生不同的畫面,我們要讓觀眾感受到不是演員在演,也不是演播在演,而是他的想象力在演,這是有聲劇最難,也是最具魅力的一點。
對于如何喚醒聽眾的代入感,紀涵邦也有自己的理解:在感染、打動聽眾之前需要做到先打動自己,在演播作品前,需要仔細揣摩和研究作者想要表達出的觀點和思想,加上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然后再去演播,我們的聲音不搶戲,也不能出戲。
基于這套理論,紀涵邦演播的有聲讀物作品涵蓋歷史、懸疑、推理、傳記、商戰、都市等多個題材,很多作品在音頻分享平臺突破千萬級點播量,如《人民的名義》《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作品均獲得了大量聽眾的認可和喜愛。有聲劇爆火,其實也是娛樂方式多元化、大眾需求個性化的表現。紀涵邦表示,有聲讀物的應用空間很大,未來在內容上也會越來越細分,以滿足不同的聽眾的需求。當然,這也對有聲主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需要更深入研究聽眾的喜好,才可能創作出他們喜愛的有聲作品。
責任編輯:Rex_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