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13日訊(記者 李方) 闊別千年,曾侯乙編鐘1:1復制件首次在數字世界中被“敲響”……當前,數字技術正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領域中發揮越來越大的功能和價值。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通過多種形式活化文物資源、展現文物價值。提高文物資源數字化保護、展示和利用水平。開展“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實施中華文物全媒體傳播計劃。
在政策引領下,不少互聯網公司積極參與文化遺產保護,通過數字技術進行諸多有益的數字文保探索。據悉,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學術指導下,騰訊游戲開展了中國傳統器樂數字化保護項目。項目第一期重點圍繞編鐘、古琴的標準化模式展開探索。其中,對曾侯乙編鐘1:1復制件的音色采樣,是該復制件面世以來,行業內首次對其進行系統化、高標準、高品質、高精度的數字采樣和還原。
據介紹,在湖北省博物館和湖北省博編鐘樂團的支持下,騰訊游戲NExT Studios音頻團隊制作了完整的編鐘音源,包括64個鐘體正擊和側擊位,總計613條有效單音音源。在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林晨的指導下,對于古琴音色的采樣也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已試錄入49種常用指法技法,產出2996條音源。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雄偉、最龐大的樂器,曾侯乙編鐘寬廣的音域、復雜繁多的音色,以及“一鐘雙音”的特點,給數字還原提出了一連串難題。在對曾侯乙編鐘1:1復制件的采樣、還原和傳播的過程中,游戲技術展現出了獨特的價值。
傳統器樂的活化不僅需要立足于學術,根植于傳統,也需要貼近大眾,扎根社會。為此,項目研發了“傳統器樂數字化”微信小程序,用以向公眾展示樂器、樂音、樂譜等專業知識。在其中的“奏”板塊,用戶可以親自“敲響”曾侯乙編鐘1:1復制件的聲音。
在2月13日舉辦的2022年中國游戲產業年會上,騰訊互娛整合品牌負責人高宇表示,“‘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提出,讓我們積極探索優秀傳統文化與數字化載體的融合,讓互聯網和新媒體等數字化技術和能力,成為保護和傳承中國優秀文化的新手段。騰訊游戲基于‘超級數字場景’理念,將發揮我們的能力和優勢,助力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表示,文化同游戲技術相結合有非常多的合作案例,公眾可能會對字畫、書籍、文物或者是古建筑的數字化比較關注,除了這一類視覺、實物的方向上,對于無形的、聲音文化的數字化保護也至關重要,因為聲音、音樂也是文化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
“游戲的音頻技術可以做到非常細膩、高品質、高還原的處理,使聲音不再是冰冷的標準化采集,而是融合了演奏家或者歌唱家,即人對于聲音創造的多樣性。”孫佳山說。
使用數字化技術,對國寶級、文物級樂器個體特征的數字化還原和應用,讓珍貴的樂器跳出冰冷的展柜,變得可看、可聽、可玩。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將有更多的年輕人主動接棒傳承,更好地鍛造出能夠“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符號。
責任編輯:Rex_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