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樂琪 通訊員 陳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北京協和醫院攜手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發的“多模態神經系統疾病智能輔助診斷系統”近日獲批國家醫療器械注冊證。
該系統利用超高分辨率深度視覺傳感器,搭配前沿智能算法,用科學定量的方式助力醫生準確客觀診斷疾病、隨診疾病進展。系統普及應用后,將大幅提升醫療機構的神經系統疾病診斷能力。
老了還是病了?別大意
“患者走得慢,大夫覺得是因為老了所以走得慢,患者也這么覺得,其實是得了神經系統疾病。”據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主任朱以誠介紹,這種情況在臨床并不鮮見。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大多罹患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在合理治療的情況下能夠維持較好的生活質量,但是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患者的生活質量將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導致死亡。因此,早發現、早診斷在疾病診療過程中顯得尤為關鍵。
大多數神經系統疾病的早期診斷主要依靠醫生對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辨別。“神經系統的獨特性決定了對神經功能描述的復雜性和困難性”,朱以誠介紹,神經系統疾病的判斷高度依賴于神經科醫生的主觀經驗,“但正是因為主觀,所以差異性很大。”這也正是“老了還是病了”難以定論的癥結所在。
早在“十二五”期間,朱以誠就牽頭開展國家“863”項目——“腦神經多模態定量化關鍵技術研究”,自此正式開啟了協和醫院與中科院軟件所在神經功能評價領域的長期合作研究。“這套運動功能評價系統,恰好可以幫助醫生解決在神經系統疾病臨床診療過程中主觀評價標準不一致的難題”,中科院軟件所研究員田豐介紹,該系統運用前沿的動作捕捉技術和AI算法,對各項運動功能參數進行量化評價。
效果好不好,系統說了算
除了診斷,這套系統還能幫助醫生追蹤治療效果。朱以誠舉了一個臨床上十分常見的例子,“3個月前患者來就診,醫生開了藥,3個月后患者來復診,自我感覺好像好了一點兒,但醫生很難記得3個月前的動作細節,精準判斷患者是否好轉。”而該定量評價系統則能輕松給出答案。
“系統能夠對步態、平衡能力、協調能力、關節活動度等進行評估。不僅可以應用于醫療機構,幫助醫生進行疾病診斷、疾病進展和治療效果評價等,還可以應用于體檢、康復、養老等機構。”項目轉化負責人、中科院軟件所范向民介紹道。
提及該系統在臨床和科研工作中的應用,朱以誠表示,協和在2021年8月牽頭建立了我國第一個正常人群運動與認知功能定量評測參數模型,為神經系統疾病輔助診斷與功能定量評測提供參數規范。此外,利用該系統,可以對藥物作用前后的人體運動功能定量評估,從而客觀評價藥物效果,推動新藥研發及上市進程。
“5分鐘內即可完成檢查,1分鐘內生成報告,1個小時就能檢查10個病人。”相比傳統的一上午只能完成3個患者的步態功能檢查,神經科醫生表示,運用這一系統臨床工作效率得以顯著提升,而且操作簡單,開機即可使用。設備占地面積不到1平方米,十分小巧、移動方便,受檢者無需穿戴檢測設備。
責任編輯:Rex_15